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非要让群众知道真相?

艾飞 少数派文选 2022-08-23



有一部电影,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太荒唐了!这么多人,这么多个脑子,居然整出这么疯的一个闹剧。


这两天我又把它看了一遍,惊得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


走到厕所,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两个月没出门了,头发乱飘,精气神消耗殆尽,一天到晚就想吃点好的......


我突然感觉,疯的不是电影,而是我自己。


人们常说,电影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,可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疯狂年代,人们才恍然大悟,没想到现实超越了电影啊!


你会发现,在2022年,看这样一部电影,尽是黑色幽默:


《疯狂的小镇》。




电影《疯狂的小镇》是在1987年上映的,现在看过它的人很少,网上也几乎找不到资源。


目前能看到它的渠道只有CCTV6的官网。


可想而知,当年的CCTV6是多么正经,不像现在,只有正能量。


如果从电影技法层面来看,《疯狂的小镇》没什么特别之处,甚至显得有点老旧。


可是它的内容之犀利,绝对是这片土地多年难得一见的“勇”。


因此,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分,这超高分的言外之意还是我以前那句话,相比于这片土地所发生的事,这里的大部分电影实在是太轻浮了。


而这部,够深。


故事发生在一个叫“玉岩”的小镇,镇上连日暴雨,但天气又热得吓人,搞得人心惶惶。


一时间,流言四起。


有人说,天上掉了个火球下来,有人说,到处都有人被雷劈死,但更多人说,这是要地震了啊。



群众的热议就像是泄漏的液化气,这个时候只要宣传工具一煽风点火,就会瞬间引爆。


这天,负责小镇宣传工作的甘广播急冲冲地奔走相告:


真的要地震了!

甘广播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看到中学的王老师在搭防震棚,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,肯定是看到了什么预兆。


而且,甘广播还瞥到有两个拿着仪器的人跟王老师聊天,说什么过了前半夜,天快亮的时候就会来了。


经过甘广播的一番渲染,群众瞬间上头,一个个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蚱。



可事实,并非如此。


电影也不留什么悬念,直接让观众知道,王老师搭棚子是给放假回来的小女儿住的。


拿仪器的人更不是什么测量地震的,那是两个搞摄影的,在跟王老师问路,王老师对他们说天快亮的时候能看到日出。



很明显,导演在一开头就直截了当的点明:


这是一场闹剧。


而电影《疯狂的小镇》要向我们展示的,就是在一场闹剧里,上上下下是怎么严肃且认真地一点点变疯,直到走向灾难的......



在电影里,面对王老师的解释,大伙都不信。


理由有两点:一是王老师前几年被整怕了,现在说话贼小心;二是上面没有正式通知,这事说出去,可是要负责的。




但是,真正让盲目的群众陷入恐慌的,是他们摊上了一群屁用没有的领导。


电影里的镇长,整天正事不干,最擅长的就是批阅文件,在一次书法比赛里,凭借“阅”字还获了奖。



当听到甘广播说要地震的消息时,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乌纱帽。


他当时的内心独白是:


在接到正式通知前,绝不能让“有地震”三个字从自己嘴里说出。


巧的是,前几天的大雨冲坏了电话线,镇长无法向县里咨询。


于是,我们见识到了官僚主义是何等的僵化。


身为一镇之长,面对恐慌的民众,不去研究具体的问题,反而置全镇的民众不顾,自己悄悄跑去上百公里的县政府请示指令去了。




更腐败的是,作为镇里的领导班子,管钱的、管货的、管电、管邮件的几个人原本正凑在一起打麻将。



听到要闹地震老百姓都跑到供销社抢购物资,一个个立马打起了自己的算盘。


管电的让家属赶紧到邻镇采购一批蜡烛、煤油,要地震,电肯定要断,蜡烛煤油就畅销了。


管货的最来劲,本来仓库就积压了一堆商品,看到焦虑不安的民众,他直接在供销社门口挂上几个大字:


防震物资。


这些二百五,一顿操作猛如虎,直接把“有地震”给坐实了。


因此老百姓彻底慌了,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防震运动。




古往今来,但凡是在运动中,群体中的个人就是沙中之沙,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。


电影里,在治保主任的统一指导下,人们纷纷在镇上搭起了防震棚。


可这时,刚好王老师路过,他虽然不明白大家在折腾啥。


但还是好心提出了意见:真要地震的话,防震棚不能搭在镇上,否则两边墙会倒下来,而且还要准备些吃的、喝的。


治保主任听完觉得有道理,于是大手一挥,让群众把搭好的棚子拆掉,重新到外头的空地再搭。




就这样,居民把街上的食品抢购一空,然后拖家带口,老老实实住进了防震棚。


其中有几个人不从,也都被他们用强制手段带走了......




可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,不,折腾还在继续。


到了晚上,警察头子出来了,白天他在外面喝酒,喝完睡了半天,起来听说地震了,领导又不在,警察头子的官瘾立刻上头了。


在啥都没搞明白的情况下,他首先让人控制广播站,因为这是全镇的耳目和喉舌。


然后,他自行组织了一个防震小组,召集各级干部开会,会议的主要精神有二:


一是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;二是严防坏人和形式破坏分子的犯罪行动。



最后,警察头子让甘广播对群众宣读一份他写的通告,读完后拉响警报......


可这甘广播一哆嗦,还没来得及读,先把警报拉响了。


这一下,防震棚里的群众炸了。


大家都以为地震真的来了,而群体就是这样,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,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。


民众恐怖的叫声一浪高过一浪,大家抱头乱窜,声嘶力竭。


于是我们看到,有老人倒在了人群中,有小孩哭着叫喊爸妈。


我们看到,有个女人,因为不得不在乱哄哄的防震棚里生小孩,孩子生下来就死了。



于是我们看到,有个年轻人,白天刚结完婚,晚上自己的新娘就在惊吓过度中失踪了。


我们看到,混乱的民众引燃了防震棚,在逃跑的过程中踩烂了周边的庄稼......



然而,十二点的钟声再次响起了,人们一脸懵逼,哪tm有地震啊。


电影里,看着这一张张被折腾的遍体鳞伤的脸,我想,每一个观众都会心有戚戚焉。


电影里的人们,大家看起来依然很像,一样的受伤,一样的沉默,一样的被蒙在鼓里。


这场不是地震的地震,所造成的损失,并不亚于一场真的地震。




如果电影《疯狂的小镇》只是到此为止,那还是停留在苦难的表面,这部电影真正扎心的,是结尾的那场会议。


出事的第二天,上面就来了调查组。


可是从镇长到各个干部,一个个都振振有词,说自己从来没说过“有地震”三个字,都是在尽心尽责地为人民服务。



我们调查组的领导说起话来也是非常的有艺术,听完汇报,说:


这件事情呢,谁都有责任,谁都没有责任。

查来查去,又查到了中学王老师的身上,说他是第一个搭棚子的,说他让大伙搭到空地,说他还让大家准备吃的喝的......


电影在这里出现两个意味深长的镜头,质问王老师的干部前面是一只鹦鹉,意思很明显,他不过是领导的传声筒。



而王老师的面前是关在笼子里的鸽子,这意思是说,原本王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好比是代表和平的鸽子,然世风日下,鸽子成了领导桌上的玩物......



当然,最后还是需要领导来力挽狂澜,这种会议上,稳字排第一。


于是,领导说了一句稳定军心的话:情况都是可以转化的嘛,就当是干部和群众经受了一次难得的考验。


这下,大伙终于松了一口气,接下来就是统一口径,怎么跟群众解释。


虽然电影最终也没能让我们看到处理的结果,但很明显,大家一致觉得就说“地震的征兆已经消失”,最稳妥。


在一片附议声中,有人说出了全片最著名的那句话:


为什么非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,知道结果就行了嘛。


这句话,就像是整部电影的理论基础,引导了一个个的干部,也引导了无数的群众。


权力就是如此生猛,它可以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,然后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。


尽管电影《疯狂的小镇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,可看起来一点不都过时,因为它就跟电影里的“玉岩”镇一样,是个寓言,也是预言......


文章来源:局外人看电影



历史真相绝非从材料中可以获得的纯粹事实,而必须有道德和信仰贯穿其中。失去了道德原则的约束,对自由、宗教的美好追求,将变成对屠杀的召唤——中国几千年来的战争与苦难,以及今天的危机,让这些预言一一应验。

 

穿透真相的迷雾、历史教训的循环,就必须回到道德和信仰,回到人本身的关怀。《剑桥中国史》正是这样一部宏大而深刻的著作。


◎一套“毫无禁忌”的中国史,代表了时代最高水平


《剑桥中国史》的主编是堪称“头号中国通”的费正清和崔瑞德(杜希德)。他俩领衔百名西方汉学界顶尖的学者,历时半个世纪,终成巨著。著名历史学家袁伟时先生称它为:本书意识形态束缚少,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水平!


这不仅在于《剑桥中国史》的史料之丰富,论述之深入,更在于它体现了“记录真相”的历史精神。其中,有一点能引发中国人深思。即“统一”到底意味着什么?


费正清说:“10亿欧洲人散居在欧美50多个主权国家中,但是10亿多中国人却生活在一个国家中”,“欧洲人没能恢复罗马帝国,而中国却成功地恢复了自己的帝国。”这难道只是因为地理的差异和民族的特性吗?


▲《剑桥中国史》内页展示


与此相反,《剑桥中国史》当代卷的主编之一马若德认为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混乱的局面就使得当时的政治哲学家们,如孔子等,“把和平和秩序奉为最高理想,统一成了压倒一切的政治目标”。

 

当有了“统一”的永恒命题,随之而来的就是统一的最高象征——皇帝,以及庞大而复杂的官僚团体。而为了顺利行使帝王和他下属组织的职能,就需要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。

 

帝王、官僚、意识形态,在统一的国家理想下,看似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三角关系。但是马若德指出,这样其实并不现实,“统一这个概念是自我拆台”。个体或许会一时失语,但是不会永远当哑巴。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积蓄日久,最终会导致混乱,造成统一制度的崩溃。历史上不乏其例。

 

因此,马若德认为:“维护统一,只有实行多元化”。这样的话,只有《剑桥中国史》能说,也只有《剑桥中国史》敢说。


▲中国当代史研究专家马若德

 

敢说敢讲的马若德于2019年年初去世,费正清和崔瑞德更是早已作古,这版凝结一代汉学家心血的《剑桥中国史》终成绝响。


《剑桥中国史》堪称西方中国史研究最权威著作,百位西方权威学者半个世纪的心血。了解古老的中国,可以选择《二十四史》;但想读懂今日之中国,却少不了这套海外汉学家主编的中国史。


◎今天,还能看到这套书的完整版,甚至是奢侈的

 

这套书的最后一卷完整书名是:《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·下卷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·1966—1982年》,它的执笔者是以研究这段历史而享誉世界的麦克法夸尔教授。作为撰写过相关顶级研究著作的中国问题专家,前英国政坛精英,由他主笔本卷完全游刃有余。


 

让人难以置信的是,负责终审的前总编说,“这本书从1966年写到1982年,基本上没有大的删节。”


这套书还包括无数中国学者碰都不敢碰、提也不敢提的历史时期和相关话题……特别适合倒着看。

 

作家杨争光回顾自己30年阅读史时说,“外国人写的中国史,有的比我们自己人的书更耐读,比如《剑桥中国史》”

 

和他有同样感受的有雷颐、秦朔……诸多知名学者。借助《剑桥中国史》,他们反而认识真实的中国。在30年来的阅读调查中,《剑桥中国史》是中国学者书架上的必备书。


 

可以说,这套中国史是独一无二的,而它所以独一无二,可说之处实在太多。

 

◎ 100多位世界顶尖中国问题大家,花了50年,写了一套中国史

 

剑桥中国史系列是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最权威著作。它由世界顶级的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,美国、英国堪称“头号中国通”的中国学大家费正清、崔瑞德担纲总主编。

 

他们领衔百名西方汉学界顶尖学者,吸纳余英时、黄仁宇、孔飞力等华裔学者,历时半个世纪,终成巨著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引进翻译后,被誉为社科院出版社的“镇宅之宝”。

 

◎ 与标准教材大相径庭的中国史;有些话,只有《剑桥中国史》敢说

 

这套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,资料的详实,不是一般学者能够做到的。关键是,国内环境让国内学者有诸多避讳与限制,第三方写历史更可能切入现实和本质。

 

剑桥史叙写了从秦起到上世纪改革开放为止的2000年历史。与历史教科书着墨中国光鲜不同,剑桥史对中国历朝失误花了很大笔墨,但这种论述对普通人才是最有用的。因为朝廷一个失误,就能造成成千上万普通人陷入生存挣扎甚至死亡。

 

剑桥史也是直言不讳的,比如系统梳理历史与现实的脉络:基本格局并没有呈现出与传统中央帝国的根本性断裂,反而利用现代技术做到了帝国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。当代卷主编之一马若德说,“维护统一,只有实行多元化”。这样的话,只有剑桥史敢说。


 

◎ 重新诠释历史,唤醒中国人的“历史道德”

 

剑桥史是集思想史、政治史、经济史、战争史……于一体的历史巨著。书中的研究角度、历史观念……所提供的思考历史的基本框架,有助于读者在外观与内省中重新诠释历史。

 

由于少受意识形态束缚,剑桥史能够注意到很多中国史学家所忽视的东西。比如引用明人论述明代经济:


国家为了均贫富,就去操纵经济,这是许多改革者常用的干预理由。同时指出官办经济弊端,强调国家要退出干预。


剑桥史笔触冷静,没有慷慨激昂,反而使人进一步明了历史。比如第一次不是从民族主义,而是从国际政治博弈看抗日战争,使中国读者能有更广阔视角了解中国的苦难和成长。

 

在同类书中,许多著作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出版,且不成体系——这种情况下,《剑桥中国史》就是系统了解中国历史的不二之选。

 

这套独一无二的《剑桥中国史》不能说更多了,收藏要趁早,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。



▍延伸阅读

“最难还原真相榜”,中苏关系大概可以挤进三甲

徐贲:不能辨别真相,便会失去自由

自由需要信仰,真相源自道德

谎言的催化剂

谎言的代价

罗新:我理解这些骂人的,因为你说的历史和他们知道的历史不一样

虚假的历史,对一个社会能有多大的危害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